2010年,GDP和中国相当的日本,叉车产销量只有中国一半。中国叉车品牌超过100个,主流品牌有40个。日本不超过15个,主流品牌6个。2010年全球叉车20强中,日本品牌6个,中国5个。前10强中,中国1个,日本5个,这就是差距。30年改革开放,造就了国内叉车业的突飞猛进,但产品同质化、品牌缺乏竞争力、研发不足、细分市场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。我们认为,中国100多个品牌如同春秋杂乱异象在未来必须通过合并重组来提升竞争力,不少品牌也必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进而消失。
中国叉车品牌过多,原因之一就是准入门槛低,生产许可证发的太多。品牌的泛滥,导致叉车生产力过剩,严重消耗钢铁等资源。人才匮乏且流动异常频繁,企业和经销商利润极度下滑。从国家战略而言,相关部门提高制造准入势在必行。
在日本政府主导下进行合并,合并后产品互补,重叠不多。人家的国家战略应该是清晰的。那么我们可否也学习一下日本产业革新机构,对一些互补型叉车企业进行重组和合并呢?事实是,在中国,这样的行为是困难的。
中国叉车主流品牌中,无一是央企。
国内前40名中,除安叉、江淮、柳工、山推、厦工是国营控股外,其余都是私营、合资或者外资企业。因此由国家机构来主导重组合并不现实。在中国,叉车业新介入者往往考虑的是组装小吨位内燃叉车,原因是该吨位段需求巨大,配套容易,收效明显。代价是同质化产品严重,缺乏特色,利润丧失。同时,国内叉车配套件质量低下,导致整机水平提升缓慢。个别行业媒体夸大行业利润率,使得一些陷入者抽身不得,难以自拔。
但通过世界叉车历史及全球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,以市场手段来洗涤和收拾中国叉车市场乱象,在沉重代价中进行规范似乎成了惟一途径。在笔者看来,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~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。上面提到,中国叉车制造业基础薄弱,大市场非大国。既然国家机构无法干预,这就需要从业者自己看清形势,痛定思痛走创新之路。
回首叉车史,欧美日从业者亦经历无序竞争最后走向行业范统,规避同质化,产品各有千秋。在细分市场,有的企业一干几十年如一日,不管叉车市场如何翻云覆雨惊涛骇浪,专注始终。并不能赚取快钱的叉车业适合可持续经营,但中国目前浮躁的经济环境让叉车这个市场深受其害。
但事实上,我们对叉车这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并不悲观失望。不少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亦开始专注于创新和研发。在缴学费学取教训的同时,合并这条路显然并不是坦途,但前途光明。